Web3消费者应用突围:Alliance DAO投资逻辑揭秘与未来赛道预测

2025-04-17 17:35:56 第二层解决方案 author

Web3 消费者应用: Alliance DAO 的投资理念与突围之路

Alliance DAO 在 Web3 圈子里名声鹊起,靠的是成功孵化了 Pump.fun 和 Moonshot 这样的“消费者应用”。但细究起来,这些应用真的服务了“消费者”吗? 还是说,它们更多的是在满足加密货币投机者的 appetite? 本文试图拆解 Alliance DAO 的投资逻辑,并结合我对 Web3 消费者赛道的观察,来一场不太客气的反思。

Alliance DAO 对 Web3 消费者赛道的早期布局与转变

Alliance DAO 从一开始就盯上了 Web3 的“消费”潜力。 他们一口气孵化或投资了 28 个应用,从 StepN 这种“动起来就能赚钱”的生活方式类,到 Axie Infinity 这种“边玩边赚钱”的 GameFi,再到 Pump.fun 这种纯粹的 Meme 币发射器,涉猎范围相当广泛。

但有意思的是,Alliance DAO 的投资偏好并非一成不变。 2021 年到 2023 年上半年,他们更热衷于游戏和创作者经济类项目, 试图打造 Web3 版本的 Steam 或者 Patreon。 但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风向突变, Crypto 投机、 SocialFi 和财务类项目成了新宠。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 Alliance DAO 幡然醒悟,还是单纯的逐利行为? 我更倾向于后者。

Alliance DAO 的 Web3 投资哲学: 实用主义与投机性的微妙平衡

Alliance DAO 对 Web3 消费者赛道的投资理念,说白了就是“实用主义”。 他们认为基础设施已经到位,现在需要的是能真正带来价值的应用。 但这个“价值”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Alliance DAO 骨子里还是偏爱那些能快速变现的项目, 那些能刺激投机欲望、制造财富效应的项目。

他们把 Web3 用户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小白”,需要用“广告代币”来吸引; 另一类是“老炮”,需要用新的资产标的来满足他们的投机需求。 显而易见,Alliance DAO 更看重后者。 他们认为 Solana 生态更适合 Consumer 应用的成功, 原因在于 Solana 社区更活跃,生态资源更给力,基础设施更快更便宜,而且技术壁垒更高。 但这些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 我觉得未必。 Solana 社区的活跃,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投机氛围之上的; Solana 生态的支持,也未必能转化成用户的长期留存; Solana 的技术壁垒,反而可能把普通用户拒之门外。

Web3 消费者应用的定义与迷思: 谁才是真正的用户?

所谓的“消费者应用”,就是面向大众的应用。 打开你的 App Store,里面的 App 都是。 但 Web3 消费者应用又是什么? 是披着“去中心化”外衣的传统应用,还是真正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创新? 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Web3 应用的分类困境: 当“去中心化”成为一种营销噱头

按照 App Store 的分类,消费者应用可以分成很多类,比如社交、娱乐、工具等等。 但 Web3 应用的分类就没那么简单了。 很多项目为了找到差异化卖点,会把各种概念混在一起, 让人眼花缭乱。 更可笑的是, 很多项目把“去中心化”当成了一种营销噱头, 实际上却毫无去中心化的诚意。

真正的 Web3 应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数据主权、透明可信、无需许可。 但现实是, 很多 Web3 应用只是把数据放在了链上, 并没有真正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还有一些应用,打着“开放”的旗号, 实际上却处处设限, 甚至比传统应用还要封闭。 这样的 Web3 应用, 真的能改变世界吗? 我表示怀疑。

Web3 消费者应用的三种主流范式: 技术、金融与社群的博弈

在我看来,目前 Web3 消费者应用主要有三种范式: 一种是利用 Web3 的技术特性来优化传统应用; 一种是利用加密资产来设计新的营销策略或商业模式; 还有一种是完全服务于 Web3 原生用户。 但这三种范式,各有优劣,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范式一: 优化传统应用痛点? 数据主权与低成本执行环境的局限

这种范式的核心思路是,利用 Web3 的基础设施来解决传统应用的痛点。 比如,利用“去中心化”来保护用户隐私,或者利用区块链来降低交易成本。

  • 机会点: Web3 一直强调数据主权和隐私保护。 从非对称加密算法到零知识证明,各种技术层出不穷。 Web3 的愿景是, 建立一个完全不依赖第三方信任的网络环境, 让用户可以自由地进行信息或价值交换。
  • 难点: 经过多年的市场验证, 这种模式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首先, 用户对隐私的重视程度,取决于隐私泄露事件的严重程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 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就能解决问题。 其次, 过度强调隐私保护,会动摇主流的商业模式。 毕竟, 大部分消费者应用都是靠大数据来变现的。 如果用户数据分散在各个孤岛中, 商业模式就很难持续。

Web3 还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全球全天候的可信执行环境。

  • 机会点: 传统的软件服务商需要自己维护服务器集群, 这会带来信任成本, 尤其是在涉及多方协作的业务中。 而 Web3 可以降低这种成本。 稳定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难点: 这种模式对应用场景的要求非常苛刻。 只有在涉及多方协作、 各方实力均衡、 数据特别敏感的情况下, 才能体现出优势。 目前看来, 这种场景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领域。

范式二: 加密资产的诱惑: 营销利器还是饮鸩止渴?

这种范式的核心思路是,利用加密资产的金融属性来设计更好的营销策略或商业模式。

  • 机会点: 通过 Airdrop 等 Token 激励, 可以降低获客成本。 毕竟, 相比于直接花钱买流量, 用零成本创造的 Token 来吸引用户, 显然更划算。
  • 难点: 这种获客手段的转化成本极高。 大部分用户都是冲着奖励来的, 对项目本身并不关注。 而且, 随着 Airdrop 模式的普及, 获客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X to Earn 模式也是一种常见的用户忠诚度计划。

  • 机会点: 通过对预先设定的关键用户行为进行 Token 奖励, 可以提高用户留存率。
  • 难点: 用户会把注意力从产品功能转移到收益率上。 如果收益率下降, 用户就会快速流失。 而且, 如果收益率建立在 Token 价格之上, 项目方就会面临市值管理的压力。

利用 Token 的金融属性直接变现,也是一种商业模式。

  • 机会点: 项目方可以直接卖币套现。
  • 难点: 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一旦项目过了早期高增长阶段, 就会面临增量资金不足的问题。 项目方要么主动套现, 要么依赖融资, 最终都会陷入困境。

范式三: Web3 原生用户至上? 新叙事与工具的矛盾统一

这种范式的核心思路是,完全服务于 Web3 原生用户, 解决他们的独特痛点。

  • 机会点: 通过为 Web3 原生用户提供新的投机标的(比如 SocialFi), 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 难点: 这种模式非常依赖团队资源, 需要获得在 Web3 社区有影响力的人或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而且, 加密资产的定价权是在不同群体之间动态转移的。 团队需要及时识别趋势, 与新贵建立合作。

另一种思路是,通过提供新的工具化产品, 服务于 Web3 原生用户在参与市场过程中的需求。

  • 机会点: 随着加密货币的普及, Web3 用户群体的基数会越来越大。 这为用户细分带来了可能。 而且, 聚焦于真实需求的产品, 往往更容易达到 PMF, 从而建立更健壮的商业模式。

  • 难点: 这种模式的建设周期较长, 而且在项目早期通常无法获得大额融资。 在“发币”或高估值融资带来的财富神话面前, 保持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Web3 消费者应用投资的深度思考: 如何穿越周期,找到真正的价值?

Web3 消费者应用到底应该怎么投? 是追逐热点,还是坚守价值? 我认为, 穿越周期, 找到真正的价值才是关键。

超越投机周期: Friend.Tech 的兴衰与教训

Friend.Tech 是上轮周期中最成功的 Web3 消费者应用之一。 但它的发展路径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Friend.Tech 通过 Bonding Curve 的设计, 将社交应用和投机属性结合起来, 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用户。 但从长期来看, 这种做法也提高了用户进入社区的门槛, 使得 Web3 投机用户过多, 导致用户脱离了对产品实用性的关注。

Friend.Tech 的教训是, 在积累大量用户之后, 需要仔细思考如何找到 PMF, 保持用户参与度, 帮助项目超越投机周期, 并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如何评估 Web3 应用: 用户数据、转化率与团队实力的综合考量

评估 Web3 消费者应用,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 产品运营数据: 用户数据永远是最重要的。 活跃用户数、用户增长率、用户留存率等指标, 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项目是否找到了 PMF。 除此之外, 还需要通过转化数据来判断其潜在商业价值, 例如 AUM 和 User spend 等。 但并非所有营收数据都一样, 收入质量也很重要。 如果营收建立在真实收入的基础之上, 说明用户是在为产品付费, 而不是为了挖掘 Token, 这样的商业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 团队: 团队的技术实力、市场嗅觉和团队资源都很重要。 技术实力是建立产品护城河的核心; 市场嗅觉可以帮助团队及时识别市场机会; 团队资源决定了发行过程的成功率。

成功 Web3 应用的定义: 营收驱动还是代币价格驱动?

Web3 消费者应用的成功, 究竟是营收驱动还是代币价格驱动? 我认为,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一个项目无法持续产生收入, 那么它的 Token 就没有多少未来。 但这个评估标准也取决于投资期限。 如果是短期投资, 那么对 Token 价格的判断更重要; 如果是长期价值投资, 那么对营收数据表现的判断更重要。

“应用工厂模式”: Web3 时代的增长新范式?

字节跳动通过不断试错, 开发大量不同类型的产品, 最终找到了几个成功的方向。 这种“应用工厂模式”的关键在于, 字节跳动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资源, 降低了试错成本。

这种经验可以被应用到 Web3 行业。 Friend.Tech 等项目, 至少在短期内呈现出了吸引力, 吸引了大量用户, 且拥有不错的营收能力。 这些将帮助它们成为 Web3 应用工厂。

下一个成功的 Web3 应用: 特征预测与潜在赛道

我认为, 下一个周期内, 成功的 Web3 消费者应用会以以下三种范式出现:

  • 趣味性 + KOL 效应: 凭借产品的趣味性, 优先吸引一些加密 KOL 的采用, 再利用 KOL 的影响力, 将粉丝带入平台, 完成冷启动。
  • 真实需求 + 产品力: 从 Web3 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 依靠产品力直接赢得市场。
  • 商业模式创新: 利用 Token 将用户闲置资源货币化, 构建共享经济模式。

结合市场趋势与投资人偏好, 接下来最容易找到 PMF 的 Web3 消费者应用可能会从以下几个类别中出现:

  • Web3 社交: 通过资产化或小众市场需求的挖掘, 并吸取 Friend.Tech 的经验教训, 引入更加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以及更强的用户留存率, 将帮助 Web3 社交类应用摆脱过度投机的质疑, 找到 PMF。
  • 链上交易工具: 随着 MEME 的持续发展, 投资者对链上交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 为用户提供差异性链上交易工具或投资策略, 相关产品的市场潜力不错。
  • 支付类应用: 随着支付型稳定币相关法案的通过, Web3 支付类应用将凭借着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低成本、高结算效率等优势, 在跨境支付、 闲置资金理财等场景构建竞争壁垒。
  • DeFi: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 以往去中心化应用的性能限制将被突破。 DeFi 将带来与 CeFi 产品一样的性能表现, 因此我们有机会看到会有更多类似 Hyperliquid 的产品, 冲击原有 CeFi 体系。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